周穆王西行35万里,是怎么一回事?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
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里,有一位叫王母娘娘的神仙,她住在西方的瑶池,是女性神仙中的老大。她种的蟠桃,哪怕是最普通的一个,吃了也能让人永远不死,比传说中唐僧的肉还要神奇。
神话故事听起来很荒诞,年代太久远让人难以相信。然而,在公元400年左右,一本神秘古书的问世,竟然验证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。
公元281年,也就是西晋武帝当皇帝的第二年,在现在河南卫辉市西南边一个叫娘娘庙村的地方,有个叫"不准"的小偷,他跑去偷挖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。由于弄出的声响太大,惊动了官府,最后被官差给逮住了。
这本看似普通的日记可不一般,记录的是周穆王“远赴昆仑山拜访西王母”的传奇经历。周穆王本名姬满,是西周王朝的第五任君王,他的一生经历丰富,充满了不平凡的故事。
西周在武、成、康三位君主的治理下,迎来了鼎盛时期。然而,到了周昭王这一代,局面急转直下。这位昏庸的君主把国家搞得一团糟,诸侯纷纷离心离德,危机四起。后来,周昭王南巡汉江,本想整顿天下,却因为头脑简单,被船夫设计,最终落水而亡。
周昭王意外去世,姬满匆忙登上王位。当时国家衰落,内忧外患不断。然而他奋发图强,采取有力措施扭转局面。在他的精心治理下,西周重新焕发生机,国力日益强盛。
根据《左传》的描述,姬满性格洒脱,行事随心所欲,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。当时国家富强,他闲着没事,就决定出去游历。不过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,周穆王其实打过不少胜仗,这次西行,或许是为了征战开疆拓土,也有人猜测他是去寻找长生不老药,总之他是往西边去了。
三千年前可不像今天,能坐飞机、高铁到处跑。姬满那次出行,按照《穆天子传》的说法,他带上了"七萃之士"。这"七萃"不是指具体人数,而是周天子的贴身护卫部队,规模估计在一千到五千人之间。
除了贴身护卫的禁卫军,他还带了六支主力部队。虽然书里没写清楚每支部队有多少人,但按西周时期的编制,一个师大概有两千五百名士兵。这么算下来,他带的六支军队,总人数应该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。
这么多人出门,肯定得准备大量吃的喝的,还有做饭的家伙事儿,碰上达官显贵还得备好金银珠宝、绫罗绸缎这些贵重礼品。再加上伺候他们的随从,这么一算,整个队伍差不多得有3万人了。
公元前963年,周穆王率领庞大的队伍踏上旅程,从都城镐京启程,先向东穿越河南和山西,出了雁门关后沿着黄河慢慢向西行进。接着,他们经过包头,翻越贺兰山和祁连山,最后通过天山北路抵达了西王母居住的昆仑瑶池。
周穆王这次西行,一共花了543天,走了35000里路。他不仅见到了西王母,两人还聊得很开心,互相赠送了礼物。周穆王送给西王母白圭玄璧和彩色的锦带,西王母则送了他夜光杯和好几车玉石。据说,西王母还送了他长生不老药,因为西王母擅长延长寿命。这种药有人说是天山雪莲,也有人说是“尸蟞丹药”,具体是什么不太清楚。不过根据一些记载和推测,周穆王活到了105岁。
这个故事原本很完整,连《穆天子传》里都有记载,但西王母住的昆仑山到底在哪儿却成了个谜。到了90年代,埃及那边挖出个东西,简直让人惊掉下巴,太难以置信了!
周穆王带着大队人马和大量物资,行进速度自然快不起来。根据史书记载,他们每天大约能走645里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周代的里制跟现在不太一样,那时候一里约等于415米。这样换算下来,他们的总路程差不多有14500公里。
然而,14500公里的距离,究竟有多遥远?而且,《穆天子传》的叙事方式充满了奇幻色彩,这使得它的真实性一度受到质疑。《四库全书》甚至将这部史书归入了小说的范畴。
1993年那会儿,出了一件挺邪门的事。
在埃及底比斯的一处古墓中,考古人员有了重大发现。他们在一位属于第21王朝的女性木乃伊头部,找到了一块丝绸制品。经过专业检测,这块丝绸的年代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。
早在3000多年前,丝绸是中国独有的特产,所以这块丝绸肯定产自中国。不过,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生活在2100年前,那在这之前,又是谁把丝绸带到了西方?
突然间,大家恍然大悟,最有可能的那个人,竟然就是周穆王!
根据古代的里程单位换算,周穆王这次远行的路程达到了14500公里,差不多相当于3万里。有意思的是,这个距离刚好和中国到埃及的距离差不多。在《穆天子传》这本书里还提到,周穆王在旅途中给西王母送了不少漂亮的丝绸锦缎。
这么看来,穆天子遇到的西王母,或许就是古埃及的女法老!这个发现真是让人大吃一惊,完全出乎意料。这样一来,中西方的交往历史就被提前了整整一千年。
尽管这次考古发现意义重大,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。中国和古埃及相距遥远,中间不仅有连绵的山脉,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。周穆王带领着七八万人,携带了大量物资,他们究竟是如何翻越高山、穿越沙漠、跨过大河,完成这段艰难旅程的?
根据我们的估算,在543天内完成14500公里的行程,相当于每天行走50多里路。这种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,但并非完全不可能。况且,《穆天子传》里也详细描述了沙漠、高山和河流等地理特征。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,这样的旅程确实充满挑战,但我们也不能因此低估古人的能力和智慧。
由于这件事过于匪夷所思,史学界至今仍存在争议,无法达成一致结论。
几年前,日本学者古田武彦对这个历史谜团提出了全新的看法。他认为,周穆王其实从未去过埃及,是中国人在计算上出了差错。
古田武彦提到,中国古代的里程标准并不统一,有所谓的"长里"和"短里"之分。如果采用短里来计算,一里大约相当于76到77米。按照这个标准推算,周穆王当年走过的路程大约有2600公里,他最终到达的地方大致在现在的甘肃和新疆地区。
这种观点正确吗?其实也存在不少问题。
周穆王这次外出旅行持续了543天,根据史料记载,他几乎每天都在赶路。这么算下来,平均每天才走不到10里路?难道他是彻底放下国事出来游山玩水的吗?再说,周穆王可是位能征善战的君王,光是西征犬戎这一仗,就把对方打退到了甘肃地区。既然他连这些地方都打下来了,为什么重新走一遍还要花上一年多时间?更让人想不通的是,他带的可是自己的军队,行军速度居然连普通百姓都不如,这样的战斗力又是怎么打赢仗的?
其次,依据当时的记录和实际情况来看,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靠谱。
《春秋·谷梁传》里提到,古时候,三百步的距离算作一里,这种土地划分方式叫井田制。每块井田有九百亩,其中有一百亩是公田。
一里路要走三百步,就算数着步子走,三百步也肯定不止七十多米。
我们还可以用西周的分封制来做个比较。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按照"五等爵位,三级封地"的标准执行,其中最低的爵位是男爵,他们的最小封地面积是"五里见方"。假设一里等于77米,那么男爵的封地范围只有几百米,大约三百多米见方。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,这么小的一块地,别说管理百姓了,恐怕连养活他们一家人都很困难吧?
孟子去拜访梁惠王。梁惠王见到他后说:“老先生,您不辞辛劳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,想必是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吧?”
在《孟子》中记载了孟子从縢国前往魏国大梁与梁惠王会面的故事。梁惠王称赞孟子“不远千里”而来。根据今天的测量,縢国到大梁的距离约为600里。按照西周时期一里等于415米的换算标准,实际距离接近750里,所以梁惠王用“不远千里”来形容是合情合理的,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。但如果采用短里计算,这个距离就会达到近4000里,梁惠王应该说“不远万里”才准确。即便梁惠王对孟子并不特别敬重,他也没必要刻意缩小这个距离。
所以,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,用短里来衡量周穆王西行35000里的说法都是错误的。日本学者提出的这个“革命性”看法,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,你觉得?
